近些年,一些地區的糧食連年增產,可是種植傳統的油菜、小麥、玉米卻賣不起價,鄉親們往往是增產卻不能增收。所以國家近些年推出了“糧改飼”的政策,那么“糧改飼”究竟能不能幫助鄉親們賺到錢呢?我們的老祖宗種地,農牧業結合非常緊密,但是近些年來這二者被割裂開來,農業秸稈要焚燒,化肥使土地板結,牧業產生的糞便本應是很好的有機肥,現在卻成了污染源,這種局面引起大家的重視,部分院士呼吁走農牧結合發展的路子,這樣糧改飼就提上了日程。簡單說,一方面,作為糧食的玉米等農產品庫存過高,賣不上好價格。另一方面,現在中國的肉奶食品需求正在快速增長,而牛羊等牲畜都需要吃飼料。牛羊的飼料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其中青貯飼料需求也在增加。對于農業種植業來說,有利于玉米去庫存;對于畜牧業來說,‘糧改飼’補上了草食畜牧業這一短板;根據畜牧業的需要種植作物,就打通了農和牧,降低了畜牧業成本,讓農民得到了實惠。內蒙古通遼市是產糧大區,當地就比較適合搞養殖產業。當地養殖黃牛每頭能賣8000塊左右,要是不喂青貯飼料的話,一頭基礎母牛一年要4000塊的飼料成本。種植青貯玉米,每頭牛的養殖成本能節省2000塊,這樣一來,養殖黃牛的利潤相當可觀。在湖北省潛江市,有的農民種植大麥卻不收麥子,而是做成飼料,覺得轉換為養殖業效益會更高。大麥一畝地一千斤的話,如果賣1塊錢一斤,也就賣1000元,但是做為飼料的話,一畝地收4噸,400多塊錢1噸,那就是1600元,還可以提前一個月收,為下季騰出了時間種玉米。因為羊吃的是新鮮飼料,長得也比一般的羊要快,品質也非常好。種的飼料除了自家的羊吃,還可以賣給周邊的養殖戶,種養結合,兩頭都賺錢。“糧改飼”已經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樣板,下面給您介紹五種模式,希望對您以后的種植養殖能有幫助。規模養殖企業采用土地流轉等方式,集中連片種植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形成草畜有機結合,產業間相互促進,既降低了養殖成本,又保障了優質飼草料常年均衡供應。從區域看,這種模式適合于東北、西北等耕地面積大、牛羊養殖多、養殖企業規模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河南、內蒙古等省區充分發揮糧改飼的政策激勵引導作用,大力培育專業化企業和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充分發揮了企業或合作社的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優勢,采用土地流轉、合同訂單、農民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開展青貯玉米等飼草料的種植、收購、加工、儲運、銷售一條龍服務。山東等省大力培育糧改飼社會化服務組織。規模化養殖企業采取外包方式,委托有能力的飼草料社會化服務組織來組織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需求組織農戶開展飼草料種植,并集中回收、加工、儲運到規定地點,最后雙方根據約定統一結算。山西、貴州、云南等試點省創新思路,以實施糧改飼政策為抓手,進一步發揮了農業的產業脫貧功能。養殖企業與貧困農戶簽訂幫扶協議,鼓勵動員貧困農戶種植全株青貯玉米等飼草料,確保貧困戶種植的飼草料有銷路,利益有保障,帶動貧困農戶穩定增收脫貧。山西、內蒙古、吉林、廣西、寧夏等大部分試點省區積極推進規模化牛羊養殖企業與種植大戶、飼草料專業合作社通過簽訂飼草料收購合同,開展訂單生產、訂單收購,充分體現了以畜定需、以養定種,構建了互惠互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其實現在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糧改飼”的好處,不知道看完上面的內容,對您有沒有幫助,“糧改飼”最關鍵的是要讓農民接受,必須要讓農民可以從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