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從野羊馴化而來的。在野曰獸,在家曰畜。人類在馴化了狗之后就開始馴化野羊,距今有8000~11000年的歷史。人類開始種植莊稼后,早期的麥田和其它的谷物用地吸引了當地的野綿羊和野山羊,在人類的辛勤培育下,將其馴化為綿羊和山羊,這些羊所出產的羊奶成為人們最好的食物,滿足了人類飲食需求。古人養羊不僅為了吃肉、喝奶,羊毛織品在人類擋風御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古時“羊”與“祥”是相通的。通過對字源、語源進行文化學研究,我們還能撲捉到大量關于羊與早期文化生成關系的信息。最早可見的文字資料卜辭表明,殷商時期已經“六畜”俱全,以“六畜”為字根的各部分字,羊占首位:“羊言為善”、 “羊食為養”、“羊大為美”,滲透著“羊文化”的很多漢字至今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咀嚼。
養羊歷史最早可追溯到約8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它是構成我國傳統意識文化形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龍”之說都是后來的事情。這種傳說中的動物沒有出現之前,“羊”曾是不少部落的圖騰,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炎帝也都與“羊”有著濃厚的“血緣關系”,并且,最早以“羊”作為部落圖騰。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乳制品行業是非常古老的行業,中國人喝羊奶已有幾千年的時間。新石器時代由于過于密集的農業活動使土地變得貧瘠,導致了人類制造的第一場環境災難。因此,人類開始更多的養羊,因為羊能夠依靠不適于耕種農作物的貧瘠土地存活下來。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陜西省西安市半坡、陜西省臨潼縣姜寨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土過羊骨或陶羊,說明中國北方養羊的歷史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羊骨的遺址已分布南北各地。
在我國最早的朝代夏朝,就曾有過養羊事宜的記載。《楚辭·天問》記載,夏啟征服了有扈氏后,強制他們成為牛、羊等牲畜的奴仆,為牛、羊服務,從事“牧夫牛羊”。到了商朝,隨著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羊乳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與階段,畜牧養殖業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更加突出的地位。此時,人們的生活觀念中形成了“馬、牛、羊、豬、犬、雞”六畜觀念。在羊被列為家畜之后,羊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先秦時期,吃羊肉成為一種尊貴身份的體現,是王公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秦朝統一中國后,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羊肉價格隨著產量增加逐漸降低。
南北朝時期,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因戰爭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和耕地,羊肉便成為普羅大眾餐桌上的日常菜肴。
自商朝開始,羊肉、羊乳、羊毛等都被人類所利用,其中羊乳這一高營養的食物成為了夏商時期人類重要的營養和熱量來源,也成為人類飲食與味蕾的雙重享受。
宋代年間,《諸蕃志·中理國》一書中曾提到眾多和羊相關的美食,其中重點寫明了羊肉是宋代宮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食材,真宗時期御廚甚至每年“食羊數萬只”。到了清代,全羊席開始出現,完成了羊飲食文化的飛躍。
在吃這件事上,古代人的思想相當積極。在吃羊肉的同時,還不斷地挖掘羊乳的營養價值。作為一種營養乳品,羊乳中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其中蛋白質分子小,蛋白凝塊細軟,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古時 “羊食百樣草,其乳滋補”這句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不只飲用羊奶,還將羊乳做成各種食物,豐富羊乳文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就記載過當時用羊奶做奶酪的方法,“羊產在日,直以手核令破……飽草,便可作酪。”
與此同時,羊奶的醫學保健功能也被多次挖掘。古今醫學都已證實,羊奶不但營養價值高,還具有消炎、護膚、抗衰老的醫學保健功能。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記載:“羊奶甘溫無毒、補寒冷虛乏、潤心肺、治消渴、療虛癆、益精氣、補肺腎氣和小腸氣”。
姚可成著《食療本草》記述:“羊奶亦主消渴、治虛癆、益精氣、補肺、腎氣、和小腸。合脂作羹,補腎虛,利大腸”。
藏醫經典《四部醫典》記載∶“山羊奶,奶性涼,能定喘治療煩渴”。
《傳世養生本草》記載:“山羊乳滋補,性味平和,諸無所忌”。
《老學庵筆記》“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其中吃羊肉更是有加官進爵的意思。
《食醫心鑒》、《中國藥膳學》、《中國補品》等醫藥典籍對羊肉均有記載。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羊肉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是食療進補的絕佳食品。
自七十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流行飲用羊奶之后,東南亞的一些較富裕國家和地區也開始關注羊奶,主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地區,特別是臺灣的嬰幼兒配方羊奶粉已被廣大父母接受。另外,一些伊斯蘭教的國家,如尼泊爾、伊朗、印度等高階層人普遍選擇飲用羊奶。歷史上中國的內蒙、西藏等牧民普遍選擇飲用羊奶,并以羊奶做奶茶、奶酪等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