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羊快疫是羊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該病原主要侵害患病羊的真胃粘膜,感染腐敗梭菌的羊在臨床中主要癥狀為真胃粘膜發炎,出血。病羊發病突然且病程極短。本文對羊快疫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防控措施進行了闡述,望對相關工作者帶來幫助,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羊業的健康發展。
羊快疫嚴重影響養羊業的健康發展,給養羊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于羊快疫的預防控制工作是養殖者不可忽視的主要工作之一。
腐敗梭菌(Clostridiumsepticum)為羊快疫的病原。腐敗梭菌進行革蘭氏染色,為陽性菌。腐敗梭菌為厭氧菌,菌體粗大,菌體大小約為2um~4um×0.6um~0.8um。菌體排列呈短鏈狀。菌體表面有鞭毛,具有運動性,且可形成芽孢,但不形成莢膜。在臨床中對腐敗梭菌進行鑒定時可在鏡下觀察到沒有關節的長絲狀的菌體,這是腐敗梭菌的特征性形態,對于該菌的鑒定具有判定行意義。腐敗梭菌可產生4種毒素,使動物發生壞死性變化,甚至導致患病動物死亡。腐敗梭菌的繁殖體對一般的消毒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是形成芽孢的菌體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年之久,且仍然具有很強的致病性。給予95℃處理,需3h可以殺滅該細菌。羊(山羊和綿羊)和鹿均可感染腐敗梭菌,但是綿羊的易感性高于山羊和鹿,特別是1~2歲的綿羊具有很高的發病率。羊快疫的主要傳染源是帶毒羊和發病羊,被腐敗梭菌污染的飼料和水源也可成為該病的傳染源。腐敗梭菌一般情況下以芽孢的形式存在于低洼潮濕的環境中,羊群常常由于在放牧時食入了被腐敗梭菌感染的青草而發生感染。所以羊快疫在羊群放牧后的發病率較高,由于天氣的溫度驟變而導致羊群的抵抗力降低時,羊對腐敗梭菌的易感性大大增加,菌體在機體內迅速增殖,使羊發病,甚至死亡。自然感染條件下,羊快疫多為突發性病例,因為羊腐敗梭菌的潛伏期極短(僅為數小時),所以在臨床中并不會觀察到很多的臨床癥狀,往往是剛剛出現癥狀,隨后便發生死亡。急性型的病例可在20分鐘內發生死亡,病程最慢的病例也僅為數十個小時。病羊離群,不進食,腹痛,運動失調,呼吸困難,流出泡沫樣液體,糞便呈灰綠色并常帶有血液。患病羊痙攣,腹部膨大,隨后發生死亡。感染了腐敗梭菌的患病羊的主要病理變化為病死羊的真胃粘膜發炎、出血,真胃因水腫而導致胃壁增厚,同時在胃壁上可見大小不一的潰瘍灶。病死羊天然孔出血,腹部因脹氣發生膨大,可視粘膜呈現紫色。進行病理剖檢時可見羊的皮下發生水腫,甚至出現氣泡。心臟及胸腔積液,心外膜出血。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腸道(尤其是盲腸和回腸)出血,有潰瘍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該病的診斷可以結合流行病學特點、臨床中的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的診斷,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可以采集患病羊的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測。在對病死羊的肝臟組織進行抹片鏡檢時可觀察到大量呈現沒有關節的長絲狀的菌體。此外也可進行細菌的分離鑒定及動物實驗。在陰雨連綿季節對羊群放牧;定期對放牧場地進行腐敗梭菌的檢測,如果在場區內檢測到腐敗梭菌,則應停止在此地放牧,對草場進行徹底消毒后再進行放牧;在溫度變化的季節做好保溫工作;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提高羊群整體的抗病性;減少外界環境對羊群的刺激,避免造成羊群因應激反應而發病。羊快疫的預防主要在于定期對放牧場地進行腐敗梭菌的檢測,如果在場區內檢測到腐敗梭菌,則應停止在此地放牧,對草場進行徹底消毒后再進行放牧;此外應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提高羊群的抗病力。從源頭切斷,避免羊群感染腐敗梭菌,是預防羊快疫的重要措施。羊養殖過程要積極預防此病,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羊業的發展。免責申明:所發資料信息來自互聯網收集,主要用于供給大家學習、交流。我們尊重原創作者和單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留言聯系我們,立刻刪除
